李叫獸講過一個笑話,一對男女相戀,論及婚嫁時,男方不得不交底,“其實我還有個弟弟是做營銷的”,語含愧疚,仿佛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事。
個人如此,企業(yè)也差不多,出了口袋書《參與感》的小米借黃江吉之口表白:我們是一家技術公司;靠微信發(fā)券起家的滴滴稱自己是一家大數據企業(yè);豪擲20億買斷了G/D動車組2年廣告權的華為甚都說不清自己是一家什么公司。
人人身罹其中,卻都急著撇清,這背后是什么心態(tài)?
《西廂記》的原型唐傳奇《鶯鶯傳》里提供了一種答案:
男主張生“性溫茂,美風容”,但“年二十三,未嘗近女色”,用今天的話說,性取向成迷,人共“詰之”(帥哥為什么不約炮?),張生對此曾有一番剖白:
“登徒子非好色者,是有兇行。余真好色者,而適不我值。大凡物之尤者,未嘗不留連于心,是知其非忘情者也?!?
登徒子是宋玉筆下人物,后來成為輕薄浪子的代名詞。張生自承“好色”,卻又看不起同道中人的登徒子,反對的只是他那種不分對象的濫情。
古之張生,今之營銷人,有一點是共通的:
身為老司機的他們假裝不諳此道,就是刻意要端著點,保持吃相,不想顯得饑不擇食而已,之所以有這種心理,是因為今天的營銷早就變味了。
1、熱點的搶撕和追撕已然失控
無節(jié)制營銷導致了一言不合就自嗨和開撕的嚴重后果,因此*作熱點事件的隨機性和不可控程度大大提高。
馮小剛以潘金蓮的名義調侃萬達,極盡嘲諷之能事,但酸氣沖天,反不如代父迎戰(zhàn)的王思聰直白戳穿,更有說服力,但自暴其丑的兩人都算不上贏家,只是苦了在口水中浮沉的國產電影而已。
去年兒童節(jié),傳統(tǒng)品牌方太玩起了猜字游戲,但還沒等到6月7日為新產品完成預熱,就被半路殺出的程咬金—華帝一波流帶走了節(jié)奏。
這種半開放、可自由參與,隨意解讀的創(chuàng)意在今天就是送禮。
去年3月,深圳排查網約車司機發(fā)現(xiàn)其中3086人有違法記錄,神州專車隨即在諸多報紙上發(fā)出“冇一例“的整版廣告,大打牌,結果馬上有競品發(fā)起了針鋒相對的反撕:為什么不能給犯錯誤的人以機會?
假如時光倒流5年這會是個有力的回擊,但時今日,這波“政治正確”的攻勢卻因為消費者的集體不買帳而迅速入坑。
今天的人們只需要符合自己利益的服務,而不在乎滿足這種服務的社會成本。
這種消費心理的異化使得精心醞釀的營銷事件都有“狗帶”的可能,所謂文案之美,設計之精,創(chuàng)意之奇都靠不住了,畫虎不成反類犬是營銷人和背后東家的深恐懼。
2、產品營銷的間接傷害在放大
一向出位的杜蕾斯去年放了個大招,在B站玩起了長達3小時的百人試套直播,目標當然是搏老司機們會心一笑,當時也確實引發(fā)了滿屏的“臥槽”和“城會玩”。
但這是個沒法圓場的游戲,杜蕾斯煽動用戶來欣賞它不可能提供的內容,結果只能是面無表情的男女內涵的吃著香蕉,用觀眾的話說,我褲子都脫了,你就給我看這個?
單看流量和數據,誰都不能否認這是個成功的傳播!但前戲太長,實際內容不出位,積累的流量反推了口碑的逆轉,對品牌就未必是加持了。
想做社交的螞蟻金服提供了另一個反證。
支付寶圈子致力于加強高質量用戶的互動,按這個初衷,對校園日記、白領日記可能的出位原該有足夠的免疫力,甚有所期待了,但用戶的自嗨很快超出了支付寶所能降解的限度,彭蕾就不能不用公開信的方式叫停了。
螞蟻金服后通過集體決策的方式克制了想玩社交的沖動,也是因為大部分高層意識到,這是產品基因的鍋,靠營銷和運營背不起來。
想玩出位,又投鼠忌器,這才是產品營銷的尷尬所在,存在感的滿溢和缺失都意味著巨大風險,營銷越來越像一種過程興奮,結果未知的游戲。
3、撕X式營銷已沒有贏家
這才是營銷人的夢魘,未來營銷是技術、娛樂和營銷的合流,所以寫得一手好文案,外加腦洞大開,早不是營銷的制勝要素了。
營銷的載體,工具,介質,交易方式和數據的存儲使用,都在變化。
宗慶后手撕馬云的“五新”,認為只有新技術靠譜,其實“五新”里馬云沒說出口的還有新營銷,那才是新技術的批實用化產品。
今天的互聯(lián)網公司諱談營銷,只不過是因為營銷的攻擊性和破壞性都大大加強了,玩家一面要避免跟尷尬癌發(fā)作的營銷扯上關系,一方面又不想侈談“戰(zhàn)果”而引來不必要的麻煩。
去年阿里釘釘跑到深圳向微信開炮,后者高冷不應,結果反倒是馬云坐不住了,批評營銷部門“廣告太LOW,像JD做的”。
從互聯(lián)網到傳統(tǒng)行業(yè),到處是互懟式的營銷。整個營銷系統(tǒng)已經形成了一種本能的正反饋,每一方都自覺或不自覺的參與其中,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了。
這也就引出了關于營銷的兩個重要問題:
首先,營銷到底有沒有格調?
那位闖禍的百度設計總監(jiān)瀕臨滅頂之際,還忘不了用朋友圈自嗨,“累得咽炎都犯了也沒推紅的IP,今天終于火了!”指望的就是傳播性這根救稻草。
在傳播性的大旗下,是否有流量,賺眼球,罪愆都能得到救贖?
很多營銷事件無論如何喪病或LOW爆,結案時往往有一句恕詞托底:這個營銷確實引發(fā)了很多爭議,而就傳播本身來說還是成功了。
但消費情感和痛苦從來都是危險的。
2007年的美國超級碗,GM發(fā)布了名為“機器人噩夢”的廣告,描述了機器人犯錯誤失業(yè)后無法謀生的可怕經歷,旨在喚起人們對其質量標準的信心。廣告的BGM還用上了因《BJ單身日記》而走紅的all by myself,全力煽情,但影片中女主嗨歌的場景充滿了剩女的心酸,這份并不愉快的記憶再由機器人的悲慘經歷所喚醒和放大,就不免大煞風景了,廣告終因為引發(fā)觀眾的嚴重不適而停播。
今年奧迪又重蹈覆轍,它試圖用一段父親的獨白表達對男女平權的支持,但排比式的反問句在超級碗的氛圍中有點出戲,那種責難又不知所云的語氣尤其令人惶惑,而奧迪高層2名女性和12名男性的構成也讓這個創(chuàng)意特別扯淡。
這些廣告的共同點是企圖在爭議性話題中夾帶私貨,引發(fā)反向共鳴就不奇怪了,但他們好歹還包裹著一個正能量的外殼,個別中國營銷人則傾向于相反的結論:保持格調一定做不出有傳播力的好廣告。
他們之所以刻意去犯眾怒,去觸碰禁忌,去試探底限,就是基于這種結果主義,他們從不為闖禍*心,只是疑惑,我怎么還沒把天捅個窟窿。
其次,技術化的營銷到底應該怎么玩?
Pokémon Go在2016年上半年就給任天堂帶來了10億美元的收入,盡顯技術的威力,缺點是依托游戲,熱度難以保鮮,它的在線人數到8月就有1500萬的滑落。
但技術少能帶給營銷兩大驚喜。
一是自帶逼格。
這表現(xiàn)在體驗及新鮮感的維系,諸如AR、VR之類新技術會注入全新的愉悅體驗和社交沉浸,從而擁有了場景再造的能力,這對忽悠線下企業(yè)尤其有效。
春節(jié)前的紅包大戰(zhàn)日益技術化就是佐證。
二是全程智商在線。
新技術正讓很多科幻電影里的場景變?yōu)楝F(xiàn)實,國內的商超里已有人臉識別的廣告屏,能根據年齡、性別等條件推送有針對性的廣告,如果再加上情緒判斷之類的人工智能,不吵架、不罵人也有趣的廣告還真就誕生了。
但技術之于營銷的救贖尚不只此。
某大廚曾說“世上難吃的東西就是忘了加鹽的食物!”技術成為作料,效用就在于讓營銷從顧慮吃相變成大快朵頤。
只是這一次,腦洞清奇的營銷人需要駕著五彩祥云的碼農來解救了。
郵箱:15236061639@163.com
QQ:60298351
微信:a18137798589
1.需求背景1)建立覆蓋加工車間的分布式控制網絡,實現(xiàn)NC程序的有效調用、穩(wěn)定有效傳輸和在線加工等,
上周《2025年國產智能機器人企業(yè)競爭力報告》(瞭望財經快思慢想研究院)突然刷屏朋友圈。這份報告直接
汽車行業(yè)與人形機器人產業(yè)的協(xié)同發(fā)展確實正在形成一條高潛力的產業(yè)鏈,兩者的技術共享、供應鏈整合和市場聯(lián)